警惕!“采耳”不可取
发布时间:2020-03-11 来源: 浏览次数: 次
日前,耳鼻咽喉科主任朱立新接诊了一位女性患者周女士。周女士告诉医生,自己是不久前从外地返沪,起初是耳部发痒,近2天出现耳痛、伴有流水。因疼痛难忍,隔离期限一到,她马上来院就诊。经检查,周女士外耳道皮肤红肿,有大量淡黄色分泌物,同时有轻微的霉菌团块,伴听力损失。经进一步询问,周女士平时有挖耳掏耳习惯,每次洗好澡之后,都习惯用棉签掏耳,不久前去外地旅游,路过“采耳”一条街,就顺便“享受”了一回。谁知“享受”成了“吃苦”,医生诊断她患了急性外耳道炎,并有霉菌感染。在内窥镜的直视下,朱立新为其进行了治疗,病人听力马上恢复,并嘱咐病人回家后要按时用药,改掉贪恋“采耳”的坏习惯。“采耳”古代流行于川蜀发达的地区,在当时,只有达官贵人等有社会地位的群体才能享受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,采耳无论在技术延深,还是在兴起领域方面,都有了实质性的突破。到了明末清初,采耳开始流入民间,并融入到了传统理发行业,得到了保存与发展,甚至一度成为皇室宫廷的必备项目,由技术高超的掏耳朵师傅常年服侍那些王公大臣。至此,“掏耳朵”成为人生的一大享受。而今,重庆、成都等地更是大街小巷比比皆是。 
挖耳朵的时候,往往有舒服的感觉,就会越痒越想挖,恶行循环,最后造成皮肤破损,也更容易感染。常掏耳朵还容易把外界霉菌带进耳内,引起又湿又痒较难根治的霉菌性外耳道炎。平时尽量不要随便挖耳,特别是洗好澡之后,外耳道皮肤变得娇贵,更容易破损。如果真的觉得奇痒难忍,可以用手在耳屏处轻轻按压,稍等片刻即可缓解。 
市民朋友如果遇到像周女士这样的情况,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及时就诊。清洗耳部分泌物是关键,避免分泌物过度刺激耳道皮肤造成感染,给予适当的药物。如果有霉菌感染给与抗真菌的药物,不需要用抗生素治疗。合并有细菌感染时,再给与适当的抗生素治疗。对于常年的耳垢,需要按医嘱用药浸润后,2天后复诊,再行治疗。正常情况下,少量的屑状耵聍,会随运动时的震动和下颌关节运动自行排出。大块硬结的耵聍,应请医生用专门工具取出,千万别自己动手。特别是老年人,由于耳朵敏感性下降,很多人把鼓膜都掏破了还没有察觉到。至于在桑拿店或理发店掏耳,如果掏耳器械没有消毒好,很容易产生疾病的交叉传染,后患无穷。如果掏的方法不当,还会将耳屎推向深部,堵塞耳道,影响听力。长期掏耳朵的慢性刺激,有可能诱发外耳道乳头状瘤。 
|